家庭教育目的其实质是把孩子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问题,它是家庭教育指导思想,方向的出发点和归宿,具有客观存在性,家庭教育目标指家庭教育活动而达到的较终结果,家庭是社会的一细胞,其命运与社会是密切相连的,因此,家庭教育目标与国家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
家庭教育目的必须与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相适应,充分考虑家庭成员的身心发展状况,遵循孩子发展的特点和可能,实施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培养出适应社会和社会需要的人才。
家庭教育的目的''性是与家长或长辈的教子理念有着直接的关系,应该认识到:在家庭环境中,家长不管自己的言行有无主观意识,客观上孩子都在接受着教育,并能够达到一定的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家庭教育理念逐步在被扬弃,一些新家庭教育理念在家庭教育这块领地得到了充盈发展,充分反映了人们对家庭教育目的的重视。
家庭教育目的的确定要受到社会诸因素的制约,还要受到家庭的根本利益,家长的素质因素乃至家庭所处的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要想孩子健康地成长,家长必须抛弃无意识自然发展的家庭教育理念,树立起有意识,有目的科学家庭教育新理念。
家长是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决定者,学生除了家长遗传的先天性的心理素质外,家庭教育,家庭环境对塑造学生心理品质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孩子身心健康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人格树立。
1.主体缺失。
家庭教育的主体缺失,完整地说是“父亲教育行为的缺失“,有一种误解,认为家庭教育是母亲的事,与父亲关系不大。
2.追求缺失。
家庭教育的追求缺失,是指家庭教育中“精神追求的不足“,当下,有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更多追求物质的富裕,忽视了精神的富有,对孩子的物质装备,砸锅卖铁也心甘情愿,而对精神文化内涵的充实却很少过问,学习对孩子来讲很重要,但是做人更重要。
3.观念缺失。
家庭教育的观念缺失,具体反映是“过度教育“和”过度的爱“,有一句口号误导父母,甚至误导教育界,就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就容易造成”拔苗助长“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