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我们

早期家庭教育心理误区教育孩子的聪明做法
来源: | 作者:6Q教育 | 发布时间: 2022-12-06 | 815 次浏览 | 分享到:

  当前,家庭教育特别是早期家庭教育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早期家庭教育在儿童的可持续性发展中的独特价值终于得到社会的认可,尽管我们已经从很多教训中开始了理智上的清醒,但是还没有在感情上完全接受并且转化为教育行为,导致这种局面,也许有许多客观因素在起作用,但是家庭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且隐蔽存在的心理误区却是关键的因素之一。

  一,极端期待心理,引发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

  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期待心理一旦极端化,必然在认识上诱发非理性思维,忽视孩子发展的实际,产生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为了满足心理期待(甚至是虚荣心),混淆孩子心理上的“可学”(潜能)与教育学上的“应学”(能力)之间的本质差异,盲目的“选择”一些打着科学旗号的“快速学习方案”,“神童培养计划”。

  二,庸俗功利心理,引发“成人中心”的教育方式。

  任何教育都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即教育价值的追求,教育过程中的庸俗功利追求一种“立竿见影”短期效果,不惜以牺牲孩子的可持续性发展为代价,这是一种典型的“成人中心”的教育方式,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提前学习,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强”,所以过度学习,一切为了“高人一等”。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

  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

  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

  2,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