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我们

家长应理智对待孩子打架行为和教育孩子暗示法
来源: | 作者:6Q教育 | 发布时间: 2022-12-06 | 768 次浏览 | 分享到:

  幼儿入园后,同伴之间的交往就成为幼儿生活向社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幼儿在交往过程中,有时会产生争执或打架现象,儿童心理学认为,孩子间的冲突,纠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孩子在纠纷中可以提高与人交往,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也能锻炼坚强的意志,造成幼儿打架行为的原因:。

  1.生理因素的影响,有研究表明,打架行为倾向与雄性激素水平有关,所以,通常男孩比女孩的打架行为多,这是生理因素造成的,当然,那些身体强壮,精力旺盛,易怒,易哭闹的幼儿容易出现打架行为。

  2.心理因素的影响,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时期,开始喜欢友伴和团体的游戏活动,同时又是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两者相互冲突矛盾的结果,便产生了打架行为。

  3.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有的家长无原则地溺爱,娇宠,迁就孩子,导致孩子任性,蛮横,不讲道理,在与同伴交往中,愿望得不到满足,就发生了打架行为,还有的家长经常采取恐吓,打骂的教养方式,结果造成孩子模仿。

  对儿童影响较大的暗示就是体态手势,表情,如果孩子爱说话,大人噘噘嘴,孩子做小动作,家长招招手,孩子打瞌睡,老师敲敲桌子等,都能帮助孩子克服缺点,暗示,是无声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吃过晚饭,爸爸给东东讲故事,讲着讲着,东东的双手搞起了小动作,爸爸没有停下来,不过他用眼睛紧盯着儿子的小手,不一会儿,东东“醒”了过来,双手安静了。

  解析:眼神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比语言能更细腻更清晰地表达感情,眼神暗示就是用眼睛把要说的话,所要表示的态度暗示出来。

  家里来了客人,瓜瓜有了小伙伴高兴得忘乎所以,发起了“人来疯”,他一会狂笑,一会尖叫,连爸爸的眼神也视而不见,于是爸爸猛地皱起了眉头,这下,瓜瓜总算看到了,声音也降低了不少。

  解析:表情比眼神表现得更明确,人的表情能传达多种信息,比如肯定,同意,可以,不能,不该等等,形成刺激,使暗示对象作出反应,孩子做了好事,你对他赞许地点一点头,孩子经过努力,解开了一道题,你对他会心地笑笑,都是一种较好的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