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调查表明,中国目前有10%左右的少儿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其高峰期为7-10周岁,而厌学,害羞,自卑,注意力不集中等诸多问题,并非进入小学才突然出现,而是在0-6岁被“培养”出来的。
培养身心健康的孩子,家长首先要健康,因为家庭气氛,家长的思想行为和心理是孩子成长的心理环境,如果家长一味关注智力发展,看重考试成绩,拔苗助长,这种单一维度培养的做法,偏离了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其结果不但培养不出聪明的孩子,还会因为孩子的情绪行为问题影响学业的进步。
作为家长首先要加强自己的修养,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气氛,注重孩子各个方面的均衡发展,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走入孩子心灵的深处,只有读懂孩子的生存环境,读懂孩子,才能真正有效地开展早期教育,成长早期的孩子,如一片肥沃的处女地,精心的种植者,把它打扮得葱葱郁郁,而粗鲁者只会让它越来越贫瘠。
每一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气质类型,或者活泼,或者安静,或者敏感等等,随着生长发育的进程,它们还随时受到生存的环境,文化,人际关系等影响,形成不同的人格特点,气质与人格本身无优劣之分,关键看我们如何去教养,父母的要务,即摸清孩子的气质类型,协调抚育技巧。
孩子的世界需要家长细心地关注,在家长快乐的导向之下,孩子的心灵其实很容易获得快乐,比如,可以在每一天结束的时候,家长帮助孩子回忆一些快乐的事情,那么他就会以更多的自信和喜悦迎接新的一天。
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需要带着童真的想像力尽情玩耍,他们喜欢抓虫,捏泥巴,看蚂蚁搬家——这些按照他自己的步伐去探索世界的活动,更能给他们带来真正的快乐。
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不要把感情放在心里,高兴时就大声笑出来,对家长和孩子的健康都有好处,那么,就让家中充满笑声,并记得经常给孩子一个拥抱。
家长一定要学会欣赏孩子,带着与他一样的兴趣做他喜欢的事,而不是敷衍,并且在他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时,适时给予表扬,如果孩子的热情能通过家长的分享和肯定转化成良好的自尊和自信,这些品质对他一生都是较宝贵的。